
【摘要】“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在优秀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文化传播,从“红色叙事”家庭伦理观、“红色叙事”个性历史反思的深化与升华、“红色叙事”的类型实验与青春气质几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文化传播
“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在如今社会发展背景下受到更多重视与关注,“红色题材”影视作品能够对政治、社会以及历史等有着自身独到见解,通过个性化艺术创作,能够从不同方面融入到现实社会中,摆脱“奉命创作”“图解政策”等相关问题,促使“红色影视文化”能够得到进一步传播。所以,本文将针对“红色题材”影视作品文化传播相应内容进行阐述。
一、“红色叙事”人物塑造
人物是影视作品的核心,一部红色题材的影视剧成功与否,取决于红色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英雄类人物事迹的影视作品。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重视群体则轻视个体,强调宏大叙述,突出组织集体以及广大人民群众力度,希望可通过故事、矛盾冲突以及人物命运,以此调动观众情绪,缺少对于人体人物性格的塑造。例如《地道战》《地雷战》等,侧重于表达党领导的人民群众抗日战争中的伟大力量,对个体塑造不突出。二是人物形象打造太过于刻板。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的这类题材,塑造人物普遍存在着刻板问题,每一个都过于正气化,人物形象并不明显。在《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影视作品中,杨家女儿与儿子,都与革命之间发生一定关系。儿子与女儿先后来到20世纪中国革命策源地“广州”,如同恋爱一般与革命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便这一时期的革命仍然具有一定的朦胧性特点,但他们仍然信念坚定的去拥抱革命。尽管歌名在上海、在南京、在武汉是一种方式,在南昌、在瑞金、在井冈山又是另外一种方式。作品中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来表现不同地区的革命在一种相当不正常的方式下尝试着沟通。红色题材的影视剧中,先进人物以及伟大的英雄都是时代的楷模,他们确实有着类似高尚的情操,甚至有相似的性格之处,但作为一个个体,他们应该是充满着个性的,只有通过人物个性化、典型化塑造细节,才能让人物形象丰满,得到观众的认可。
二、“红色叙事”深化与升华
对于“红色叙事”个性历史反思的深化与升华,本文主要从《秋喜》与《建国大业》两个影视作品进行阐述与分析。《秋喜》这一影视作品能够将个性化历史解读以及思辨风格展现出来,并提出一个话题“信仰并不是依靠死人堆积起来的”。这里的“死人”不仅是一个名词,也是动态过程与发展趋势[2]。中国历史上的“更迭交替”好像始终无法逃离悲壮的命运与发展,在1949年的广州城市当中,就上演着悲情与人性绞杀的一幕。而“秋喜”实际上代表的主要是,能够不随波逐流,一个纯洁的信仰与象征。“秋喜”在影视作品中,不仅仅是一个人物,更是在当时历史发展背景下,被人们忽略的一种人性。在《秋喜》影视作品的观看中,会产生苍凉情绪与悲悯情绪,这一情绪的出现,能够超预所有情节的设置,以及残忍的叙事。回眸1949年10月,人们能够记起的更多是红色的壮烈、悲壮、牺牲以及慷慨激昂[3]。但更愿意在十月的秋天里,还人们心灵一分安静,在历史的帷幕中,还有很多“秋喜”能够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建国大业》作为献礼片被导演与拍摄,属于荧幕艺术展,同时将国家主导文化作为重点与关键,影片声势浩大。影片中的这一段解放历史,经典的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内容,在相应的观影时间段中,怎样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是《建国大业》拍摄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影片主要是通过块状分布方式,对历史事件细节之处进行提炼,同时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宽容审视,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怎样在历史地平线中寻找到自身的发展机会与崭新时刻”。在《建国大业》影片中,包含着建国的困难,以及建国的智举。我们可以理解影视作品在求新求变上的迫切心理,但仍然需要以包容的态度来对待。主要原因是红色题材电影作品叙事格式已经呈现出高度程式化的特点,如何突破影视作品在创作思维上的惯性是值得业内人士共同思考的一项课题,尤其是在现实语境的背景下。而对于《建国大业》而言,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就是在叙事格局呈现出巨大程式化特点的背景下,作品创作的核心并没有一味地放在“历史即当代史”的虚构画面中,同时追求以一种宽容、和谐的态度对待历史人物并重新审视,有关于新中国如何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问题就通过思路的转变转化形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何已经到了喷薄欲出的崭新时刻,这对于问题深度的深化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三、“红色叙事”的类型实验与青春气质
对于“红色叙事”的类型实验与青春气质,本文主要从《智取威虎山》这一影视作品进行阐述与分析。在《智取威虎山》这一影视作品中,主要采用的还是严肃活泼的叙事风格,将真诚善良作为主题导向,人物个性较为鲜明,可以促使人们在“红色经典戏剧”中感受到不一样的青春气息[4]。如果从中作者创作角度可以看出,《智取威虎山》这一作品确实是能够开先河,在国产主旋律基础之上,能够朝着启示性方向发展。该影片也为我国电影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使得国产电影类型化创作得到丰富。《智取威虎山》具有一定悬疑性特点、经典性特点以及个人英雄主义特点,这也是《智取威虎山》能够在众多革命历史主旋律电影中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智取威虎山》影片中,并没有对悬疑剧情进行利用,而是能够站在其他更高角度,在现实、未来当中,展开英雄、历史等新话题。严肃的主题方向追求,使得导演在剧本创作以及视听语言方面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因此,《智取威虎山》这一影视作品的镜头语言流畅性得到保障,画面更具动感性,同时音效更加逼真,加之作品的主体与精神追求,使得《智取威虎山》的观赏效果得到提升,更具艺术价值。从剧本创造的角度进行分析,《智取威虎山》的影片类型属于一种典型的商业类型风格,并且讲很多梦幻元素融入到其中,整个影视作品的叙事结构以及情节设计,都具有一定活力[5]。各个情节之间能够环环相扣,使得故事情节能够流畅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可以实现对文化的传播,因此,对于“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要给予更多重视与关注。根据实际历史发展情况,通过对观众需求的分析,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红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
[参考文献]
[1]朱幼华.新媒体时代珠海红色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传媒论坛,2020,3(20):146-147.
[2]宋爱珍.基于文化自信下红色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保护利用——以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197-199.
[3]崔健东.媚俗与脱俗——当下文化语境中“红色经典”之影视改编再探[J].名作欣赏,2020(03):35-37.
[4]杨婷婷,郭松洋.新时代背景下影视作品中的红色文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9(21):28-31.
[5]伊大海,高军.红色文化题材影视作品中抗联精神研究[J].电影文学,2019(19):54-57.
作者:郑艾倍 单位:江西科技学院